在一年中,夏至日是一个转折点。一年中算来夏至夜最短;从阴阳演递转变的意义上讲,夏至日一过,阳消阴长、各分东西。俗谚说: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,就反映了夏至过后日渐短夜渐长的大自然现象。
夏至是最早成立的四个节气之一,也称“夏至节”或“夏节”,古早民俗中流传夏至吃面,这种食俗除了反映四时节气的变化,还表现了什么文化内涵呢?夏至吃面真有保卫身体健康的好处吗?
夏至尝新 谢天谢地谢祖穰灾
现代人喜欢尝新鲜、尝新食品,回顾中华民族祖先,也早有这样的习俗。天子以新收成的五谷,进献于宗庙,称为“尝新”。《礼记.月令》记载:“农乃登谷,天子尝新。”尝新前先举行奉献天地、先祖的祭祀,展现了诚敬谢天、谢恩和不忘本的精神。
《周礼.春官》记载冬天祭天、夏日祭地,同时也带有禳灾除疫、免除饥荒灾祸的祈愿:“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,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,以禬(*去除疾病灾祸的祭祀)国之凶荒、民之札丧(*因灾祸而死)。”
夏至到了,正是小麦收获的时候,新麦登场趁鲜尝新,做成清香美味又弹牙的饼、面食,美味又营养丰富。汉代的公卿百官中的少府官属下设有“汤官”一职,供食宫廷大内饼、饵(宋代《职官分纪》记载汉官典职)。可见营养美味又令人齿颊余香的饼、汤饼在汉代已经有专人职司。当时的饼是用水调和面粉然后蒸食(西汉字典《急就章》)。汤饼,是汤煮的面食,像是汤面、汤面疙瘩等等,也有人说汤饼可能就是面条最初的叫法。
消暑辟恶
南北朝时留下的《荆楚岁时记》,纪录了夏至后入伏吃汤饼的民俗,“伏日,并作汤饼,名为辟恶饼。”夏至后就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,尤其是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入伏,蒸溽燠热,当时人在溽热中“辟恶”的方法之一是吃汤饼。
三国时人夏天吃汤饼、请人吃汤饼,曾经留下这样的趣闻。说魏文帝看何晏(曹操女婿)“美姿仪而绝白”,怀疑他脸上擦了粉,就在夏天赐他吃汤饼。何晏吃着吃着热出一身汗来,用朱衣拭汗,面色白白皙皙透亮依旧。汤饼带出了淋漓汗水,也验证了何晏的“绝白”本色。[1]
再说到夏至面的保健好处。燠热的天气容易让人胃口不振,导致周身疲惫,热使人酷爱冰品却让身体的火气更旺、新陈代谢低下。从阴阳消长的角度来看,夏至阴伏在内,外热内寒,容易吐泻。此时吃新鲜的热面,吃后出一身汗,带出体内囤积的垃圾,带出湿气,新面营养丰富,即时补充身体的热能和精力。看来古人早懂得这种营养与卫生的科学道理,风俗一言以概之就叫“辟恶”,让人容易接受、实行。今天的人,多了解一些古人的智慧深奥,可不要以无知的“迷信”来概括它呀。
冷淘面和夏饼
虽说夏至热面好处不少,有人吃不了,就来碗不热的凉面吧。清代时北京的夏至流行吃“冷淘面”,是现代人说的凉面的一种,俗称“过水面”。清代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中记载:“夏至大祀方泽(按:各方土地神明),乃国之大典。京师于是日家家具食冷淘面,即俗说过水面是也,乃都门之美品。……谚云:‘冬至馄饨夏至面。’ ”
面条内含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。煮面时,配料加上芽菜类,和小黄瓜、红萝卜丝、香菇丝等等蔬菜类,以及蛋、肉丝、海鲜等等,让摄取到的营养素完整、充足。精瘦的猪肉丝或鸡胸肉丝,油脂比较少,是低热量的选择。
除了夏至面,也有吃夏至饼的习俗。
淸人翁瑞恩《双调望江南 夏饼》的题注记载:“湖俗夏至日摘鲜麦芽制饼,以馈亲友”,这首词就表现了江南吃夏至饼的风情,美味的、如兰幽香的夏饼让人增进食欲;一面吃面食一面赏莲花、赏月成了夏日风物诗:
春光暮,夏至一阴旋。麦陇风来香细细,炊烟何处识红莲。仔细与君看。
玲珑式,月影恰团圆。纤手搓来形似玉,银刀擘处气如兰。珍重劝加餐。
夏至从古来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,夏至节俗,反映了炎暑防暑、避暑以及利用物产的智慧。先人的民俗展现了顺应节气过好日子的生活乐趣与智慧。
注[1]《太平御览·夏上》《语林》:“何平叔美姿仪而绝白,魏文帝疑傅以粉,夏月与热汤饼,既啖,大汗出,随以朱衣自拭,色转皎然。 ”@*
-【华夏智慧与趣味】系列文章待续-
作者:容乃加
责任编辑:王愉悦
抢先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