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字经》第十六单元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(动画)

三字经(十六)-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


正见网 正统文化教材 动画《三字经》第十六单元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

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

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

       

《中庸》这本书,是子思所著。书名的「中」是指为人处事时要不偏不倚、依中道而行。「庸」则是要保持心境宁定,方能恒久不变的意思。撰写《大学》这本书的是曾子,内容是阐述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。中庸之道是中国古老的智慧,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。孔子曾告诉儿子孔鲤,做为君子应好好把握中庸之道,我们就来看看「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」这个故事吧。

【字词义解释】

(1)作:写作。
(2)中庸:《礼记》篇名,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孔伋(子思)所作。
(3)子思:孔子的孙子(孔鲤的儿子),名伋,子思是他的字。受业于曾子门下。后世尊为述圣。
(4)笔:执笔所写。
(5)偏:不正。不偏:要居中,走正道。
(6)易:更动,改变。
(7)大学:《礼记》中的篇名,相传是孔子学生曾参所作。
(8)曾子:孔子弟子,名参,字子舆,比孔子小46岁,事亲至孝,传孔子之学,后世尊为宗圣。
(9)自:从。
(10)修齐:修身、齐家的简称。
(11)平治:治国、平天下的简称。本为“治平”,因协韵而改为“平治”。

【译文参考】

写作《中庸》的,是子思的手笔。书名的“中”是要人不偏斜、行中道的意思, “庸”是要人保持平常心,才能恒久不变的意思。

写作《大学》这本书的是曾子,书中内容叙述了从修身、齐家开始,到治国、平天下的道理。

【问题讨论】

(1)你认为造成一般人无法行中正之道的原因是什么?
(2)文中提到“自修齐,至平治”,为什么修身是一切的根本?请举例说明。

【故事天地】

“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”

一天,孔子在家闲坐的时候,对他的儿子孔鲤感叹的说:“君子是不可以不学习的,与人会面不可以不修饰,不修饰仪容就会显的不整洁,仪容不整洁就显的对人不尊重,对人不尊重等于失礼,失礼就不能自立于世。那些站在远处就显的光彩照人的,是修饰的有整洁仪容的人;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,是拥有渊博学问的人。”

孔鲤听完以后,问道:“那么父亲的意思是说君子一定要善于修饰自己了。可是您不是经常教导我说君子只要保持本质就可以了,不需要讲究文采吗?”

孔子说:“鲤啊,你还没有理解我的意思。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,文质彬彬才能成为一个君子。如果一个人过于质朴,他就会显的粗野,流于粗俗。但是也不能太讲究文采。如果一个人太富于文采,文采多于质朴的话,他就会流于虚伪、浮夸。花言巧语,伪装和善,这种人是很少有什么仁德的。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,这才是个君子啊。”

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模式和人格典范,是普通人行为的标准和榜样。但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。“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”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,儒家讲“过犹不及”,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,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,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。

【心得写作单】

(1)上一篇故事中,孔子告诉孔鲤何为君子?试简述之。
(2)你觉得如何做会靠近中庸之道?

 

转载自:〈正见网〉〈大纪元新闻网〉

系列转载由来:此文化课教材是正见网编辑部为弘扬中国神传文化,编写的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材。本教育栏目编辑亦身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延续的重要性,特将全系列转载过来与广大读者分享。)

抢先评论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


*